8月12日散户配资,《戏台》上映19天,单日票房已经很低了。所以,我写一些差评,应该也不会影响这部电影的最终票房成绩了。陈佩斯老师的《戏台》,我早就看了,但一直没有写个人看法,我担心,我的差评会影响到这部电影的票房,哪怕只影响一两个影迷,也是不好的。现在,这部电影眼看着就下映了,我写写个人看法,反正不影响票房成绩了,我可以放开了“瞎说”一下。
我个人不太喜欢这种借着民国的事儿搞讽刺的影视剧作品。虽然这类讽刺性的作品也是有当代价值的。但我总觉得,影射式的讽刺,总是只能算二线的作品,不能算是真正的直面与一线。这类民国题材的讽刺性作品,做得再好,也只能算是普通水平。这是其一。
其二,陈佩斯老师的这部《戏台》,在讽刺性上,也没有开出什么新路径和新内容来。“讽刺民国大帅没文化”这事儿,已经有大量的影视剧作品搞过了,《戏台》再搞一遍,没啥原创价值。甚至于很多东北二人转演员们出演的烂俗网络电影当中散户配资,都把讽刺民国大帅没文化这梗用烂了。
这个讽刺,当然是有一定量的价值的,但是,当一个讽刺梗被大量的影视剧作品反复用的时候,它自身的价值就被削减了。尤其是藏在“民国题材”背后,就更丧失了自身的价值。这就好比是,《白鹿原》被陈忠实先生写完了,我们又找着葫芦画几个类似的水瓢,这些水瓢,也没啥价值。
与此同时,我们需要直面另一个文艺现象散户配资,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,需要具备当下性,尤其是内容本身的当下性。我们河北,曾经有一位知名作家,叫胡学文。老胡写过一个大部头,叫《有生》。我写书评,批评他,原因就是,他的《有生》讲的是清末民国接生婆的故事,这个故事设定,已经烂大街了,不具备当下性。当下性的内容是什么?同样是写生孩子的故事,当下生孩子的故事是,大量青年夫妻,已经不愿意生了。写出这一内容的是什么,为什么和怎样,才是具备当下性的作品。
同样的道理,一个民国的大帅,听戏不懂行,硬改戏,破坏京剧本身的艺术规律等等,是不具备当下性的,或者说,具备的当下性太小。这其实就属于讽刺的模糊性。“民国大帅”成为一个相对假象的反派敌人。二十多年前,很多杂文报纸卖得不错,但其中大量的杂文,就是同样的问题,讽刺模糊,造成缺乏价值。大家伙看看鲁迅的杂文,就知道什么叫讽刺的当下性和时代感了。讽刺,必对当下取样。
同时,一旦我们对北洋政府的历史有更多了解的话,就会发现,陈佩斯老师的《戏台》,亦不过是以讹传讹,故意丑化这些“军阀”罢了。《戏台》这样的故事,能看着哈哈笑的影迷,需要建立在北洋政府历史知识储备匮乏的基础之上。一旦掌握了足够量的相应历史知识,大家就笑不出来,就会觉得《戏台》不过是戏说,无法对应到真正的北洋政府时期去。当下,有一个学术走势,越研究北洋,越尊重北洋。
所以,讽刺题材的作品,一定要努力开具备当下性的作品。可能会有影迷说,具备当下性的讽刺类影视剧,多难啊,讽刺谁啊,让讽刺吗?正是因为难,所以才有价值啊。咱们很多中生代的喜剧工作者们,已经在讽刺电影的当下性上努力前行了,虽然他们的很多作品,都只能算是半部好戏。
比如说,徐峥的《逆行人生》,讲外卖员的艰辛,这部戏,砍掉男主角出车祸之后的戏份,就算是一部好戏了。再比如说,董润年的《年会不能停》则把讽刺矛头对准了大厂集团公司的运营体系。这些讽刺,都是具备当下属性的。而具备当下性,要远远比陈佩斯老师的民国讽刺戏《戏台》有价值的多。
对于陈佩斯老师而言,他坚持喜剧的讽刺性,是没有问题的。但是,在陈旧题材当中反复的复制和粘贴散户配资,就没啥意义了。《戏台》有没有当下版本呢?这才是作为创作者出现的陈佩斯们最应该思考的事情。(文/马庆云)
睿迎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